藏医人体解剖学的科学思想试析 藏地阳光新闻网-尊龙凯时官方网址

藏医人体解剖学的科学思想试析

藏医人体解剖学的科学思想试析

发布时间:2017-03-29
  藏医学随着藏民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由萌芽、发展而渐趋成熟,到公元8世纪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8世纪末著成的《四部医典》即反映了当时藏医学的科学成就,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阐述藏医学的著作,内容十分丰富,人体解剖学便是《四部医典》的主要内容之一。藏医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其描述形式之独特,内容之丰富,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之中,可谓独树一帜。其人体解剖学的科学思想,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一、丧葬习俗与藏医解剖学的发展
    藏族人死后,因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葬法。其葬法共分天葬、水葬、土葬和墓葬等5种。大部分普通人的葬法是天葬,至今仍然盛行。但据有关文献载:在远古时期,藏族先民在土葬或墓葬中盛行断尸葬和二次葬。断尸葬就是将尸体割成几段,再行掩埋。二次葬就是对死者的尸体和遗骨分别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处理。按吐蕃王朝时期的文献,二次葬常见的程序是:人死后对尸体进行剥皮、分解等解剖处理。掩埋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挖出来,重新埋葬。尽管它们也是受宗教观念支配的产物,但在客观上促使藏族先民们对人体的构造有了客观的认识。〔1〕公元7世纪,佛教正式传入吐蕃,对西藏的宗教、政治、文化等诸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时期,藏民族选择了天葬,藏民族的天葬习俗对藏医、解剖学家实地观察人体组织结构带来了方便,大量的经常性的尸体解剖使藏医学家很早就对人体结构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
     另据考古工作者在西藏的考古研究证实,藏族先民在距今约4000余年就有了“穿颅骨术。”据宗喀•漾正冈布在《史前藏医发展线索研究》一文中提供的材料:在三个墓葬中分别发现了三例佩带圆孔的颅骨。这三例为中、老年男性颅骨,穿孔分别在颅骨左、右侧顶部和颅枕骨左侧。直径分别为13毫米、10毫米、10毫米,且孔缘光洁整齐、无骨折、骨质增生痕迹,极像用钻旋成的孔洞。文中还论述说:根据圆孔的部位比较一定,孔径不很大等综合判断,它们当时是有意用石钻旋出的,是当时施行的颇为流行的一种穿颅术留下的产物。特别是从第一例颅骨圆孔周缘有炎症和新生骨芽痕迹的情况看,这种危险的令人惊讶的手术并不都立即置人于死地。这种带有钻孔的颅骨在法国、西班牙、德国、俄罗斯等国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也曾被大量发现。“有人对施行这种手术的用意的解释是:当颅骨损伤以后,骨碎片压在大脑的一定部位并引起痉挛。或由癫狂或不堪忍受的头痛突然发作。在颅骨上打个洞,以便给在颅腔中作祟的‘精灵’提供一条逸出的通道。”作者说:这种手术是由类似巫医的专门职业者施行的,并认为穿颅术是吐蕃史前文化与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史前文化进行过广泛的交流。〔2〕穿颅术在吐蕃史前期的存在也说明藏族先民早已具备一定的解剖学或人体学知识。
    藏族的丧葬习俗,早期的断尸葬,尤其是解体二次葬、天葬,以及史前的穿颅术,无疑为后来的藏医解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