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厚植绿色生态底色 共建高原生态家园 藏地阳光新闻网-尊龙凯时官方网址

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厚植绿色生态底色 共建高原生态家园

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厚植绿色生态底色 共建高原生态家园

发布时间:2024-05-22 来源:阿坝日报 作者:钟林秀 李兴乐 责编:吕右慧

2014年12月,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在实施生态护堤、人工种草种树、恢复湿地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后,于2019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22年7月,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正式开馆。

岷江源头 动植物的天堂

行走在初夏的岷江源头,雪水初融、溪流潺潺,小草破土而出、植被吐露新绿,经过修护与保护的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动植物的王国与天堂。

“我们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植物58科145属273种,常见野生脊椎动物55科152种,还有一定数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事务中心主任李娴用一组组数据介绍着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众所周知,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涵养水分、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等作用。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是岷江的发源地,属长江上游源头河段,为成都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为公园内各种高原湿地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育提供了优良生存环境。

系统施治  强化修复保护

松潘县科学编制了《四川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四川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出台了《四川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禁止破坏湿地的相关规范制度。通过源头把控与防治结合,生态系统有效恢复,开展了填沟还湿、植被恢复、边坡治理、沙化治理、环境卫生、科研监测体系、湿地水源涵养提升等项目,结合湿地管护工作的开展,区域草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明显好转,生态保护配套设施逐步健全,农牧民对湿地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随着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立,通过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可为湿地公园提供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的科学化、系统化、可视化综合远程视频监控功能,使指挥、查询、监测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

全民参与  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自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开建以来,松潘县坚持“边建边管”原则,成立由周边村民组成的湿地管护队,加强巡护监测,严防火灾发生、严防违法捕捞,维护良好的动物繁衍栖息环境。

为共同开展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相关部门与当地农牧民签订了共建共管协议和使用集体用地生态补偿协议,优先聘请农牧民群众担任湿地管护员。

“我们与川主寺镇探索出了社区共建共管湿地公园的新模式。”李娴说道。

地处大九寨环线的川主寺镇安备村,邻近九寨沟和黄龙景区,被誉为“岷江源头第一村”。“绿水青山才是家,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就在我们村辖区内,保护好它的生态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安备村党支部书记郎尕如是说。

为守护好这片湿地,安备村建立起了生态管护队,村民们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对河岸、林间进行巡护,每年常态化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每个月至少要去一趟,看到有垃圾就立马捡起来,保持岷江两岸天蓝、地绿、水洁。”家住安备村的巴让是湿地管护员,他会定期骑上摩托车,前往自己的看护区域进行巡护。

生态赋能  促进价值转化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后,不仅为松潘县带来了更多展示平台、教育资源和开放机遇,也为传承解读江源文明、开展湿地科普教育、丰富九黄旅游业态注入了活力。如今,这里常常是游客探寻湿地公园的第一站,也成为上接九寨、下连黄龙的生态研学旅游热门地。

安备村的村民们在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保护过程中,逐步转变观念,自发守护岷江源头生态环境,积极融入旅游发展。通过各项生态治理项目,打造高原生态园,开办藏式餐厅和茶舍、农家乐、民宿等,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力争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近年来,松潘县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协同关系,全域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全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全面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建设高原生态家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