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建筑,藏语称颇章。历史上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建有不少宫殿建筑,著名的有青瓦达孜宫、子母宫等等。而后来,随着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宫殿则为各个喇嘛教派的法王、宗教领袖们所有,这既是它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区别于历代帝宫如北京故宫的根本所在。如萨迦寺的平措颇章、卓玛颇章,系萨迦法王的宫殿;扎什伦布寺的拉章,则是历代班禅的宫殿。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我国,以及世界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宫内拥有无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布达拉宫起基于山的南坡,依据山势蜿蜒修筑到山顶,高达110多米。全部是石、木结构,下宽上窄,镏金瓦盖顶,结构严谨。人们走过拉萨河大桥,高耸山顶上的布达拉宫雄姿就映入眼帘。朱红色的宫墙,金碧辉煌的宫顶。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上,显得格外壮丽。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于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布达拉意为“佛教圣地”。据说,当时吐蕃王朝正处于强盛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下令修建这座有999间殿堂的宫殿,“筑一城以夸后世”。布达拉宫始建时规模没有这么大,以后不断进行重建和扩建,规模逐渐扩大。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又由其总管第巴.桑结嘉错主持扩建重修工程,历时近50年,始具今日规模。到第十三世达赖,布达拉宫又进行了历时8年的修建。据说,这次修建,仅白银就花费了213万两。从松赞干布到十四世达赖,在这1300多年间,先后有9个藏王和10个达赖喇嘛曾在这里施政布教。1988年国家拨出巨款,对这座自17世纪以来没有大修过的宫殿进行了维修。
布达拉宫主楼13层。宫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灵塔殿、庭院等。殿堂分红宫、白宫两个部分。红宫是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红宫内有安放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塔身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金碧辉煌。在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这是一座修建在大殿里上下贯通3层楼的大金塔,塔形宛如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高14.85米,从上到下全部用黄金包镶,外镶无数宝石。仅此一塔就用了黄金11万两。在红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
布达拉宫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细,色彩鲜艳。其中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一幅是描绘当年兴建布达拉宫的情况。画面上有成千上万的农奴,他们开山采石,顺水放木,弯腰弓背运石上山。他们在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全用人力完成这样一件浩大的工程,实在令人惊叹。壁画还生动地记载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的故事;记载了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先后到 北京朝见清顺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情景。
在红宫两侧的殿堂称为白宫,是历代达赖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宗山建筑
宗山建筑,系西藏宗政府(相当于县政府)所在地。宗,本意为“碉堡”、“山寨”、“要塞”。古代的宗,一般是各大、小酋驻地,到了14世纪,帕木竹巴政权新建13个宗级地方行政机关。解放前夕,西藏设147宗(包括相当于宗级的谿卡)。宗山建筑,包括经堂、佛殿、宗政府、监狱、仓库等,一般建造在山头上,山下则为居民区。宗山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完备的防御体系。如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象泉河畔,背山面水,地形险要。建筑群由王宫区、居民区、寺庙区所组成,遗址内城垣重叠,明碉暗堡遍布,暗道纵横,上下之间有秘密水道连接,组成严密的防御系统。江孜宗,位于江孜城的南端,宗政府、经堂、佛殿、墙垣、碉堡、仓库等建筑在山上,亦有水道与山下居民区相连,保证山顶用水。公元1904年,西藏军民,用火枪土炮、大刀弓箭,凭借宗山地形和防御工程设施与英侵略军对抗三天三夜,表现出它的军事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