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里的木雅藏族 ——石棉县木耳堡子 藏地阳光新闻网-尊龙凯时官方网址

横断山脉里的木雅藏族 ——石棉县木耳堡子

横断山脉里的木雅藏族 ——石棉县木耳堡子

发布时间:2015-10-20

  在横断山脉东面的大川之中,住着一个神秘和独特的少数民族聚落,他们保留有自己原始的文字和图画。他们虽同为藏族,但在语言、风俗、信仰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就是石棉县木耳堡子里的木雅藏族。2015年5月我们踏进了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聚落,对其建筑、民俗等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村落简况
  木耳堡子位于石棉县西部,为一自然村寨,在现时行政建制上,为蟹螺藏族乡猛种村民委员会第一村民小组。木耳堡子处在大渡河一级支流松林河上游洪坝河北侧的一座山腰上,海拔高度约1700米,木耳堡子所在山名木涅话称“kai dei ”或称“木洛嘎”。堡子坐落于西坡。坡临深沟,称为木耳沟,为洪坝河的支流,自北而南在“木洛嘎”西南山脚下汇入洪坝河。木耳堡子所在西坡平均坡度为28度,堡子即坐落在坡度稍缓的台地上,距谷底高差约500米,30多座石木结构建筑密集分布,构成堡子聚落。

木雅溯源说
  770多年前,在我国西北大地耸立着 一个与宋、辽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语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雄踞塞上,立朝189年,先后传位十主。13世纪,蒙古迅速兴起并日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首先应对的便是西夏。22年间,蒙古先后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亲征。1227年,成吉思汗经过一番血雨腥风,大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蒙古人的铁骑踏碎了党项人辉煌而又短暂的大夏帝国梦,但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团:党项人突然从历史视野中消失了。 
  根据国内学者的推论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宋元时期由西夏迁居至四川,据说康定木雅是锡金王室的祖籍地;另一种说法是由世居于此的党项等部族与藏族融合而成。时至今日,木雅藏族在语言和节庆习俗等方面仍保持着独特的风貌。
  而对于木雅藏族的由来,笔者有另外一种看法,石棉作为著名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经地,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茶马互易于唐代得到初步的发展,到宋代已经发展成熟,根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茶马古道主要路线起点为四川,方向主要为甘肃、青海一带,即为西夏政权区域。笔者认为“西夏移民”有可能在该时期迁移至四川,并与四川藏族人民通婚,从而形成了现今的木雅藏族,成为了藏族支系里独特的民族。

  木耳堡子全组居民均为藏族,他们自称“mu nie(米涅)”,或“mu nie qu lo”,意为我们这种人,或我们木涅。抑或依居住地“mu lo ga”而自称“mu lo wa”(木洛娃)。木耳是“mu lu”或“mu lo”的汉语音译。“mu lo ga”(木洛嘎)据石棉县地名录所记,意思是沙子多的地方。据调查,“mu lo”当时木涅藏族迁移到此所带来的他们的起祖地的名称。至于其起祖地是否是沙子多的地方,或沙子多的地方即为西北大漠,尚不得而知。 

木耳民居
  木耳堡子所在的山名木涅话称“kai dei”或称“木洛嘎”堡子坐落于山腰的缓坡地带。俯视整个堡子,可以看出堡子的布局呈鱼的形状,而鱼嘴即为村落的出入口位置。根据当地居民介绍,鱼被视为他们的吉祥动物,或者跟我们所说的年年有余有一定的关系吧。他们所修建的建筑均在鱼形范围内建造,对于新建造的建筑也均在老房的原址上建造,而不打破村落形状。

  木耳堡子均为木石结构建筑。屋面为青石片叠压铺成。建筑平面有呈曲尺形、长方形、撮箕形等。长方形、曲尺形比较多见,墙体用不加修整的石块和泥浆砌成,石墙为承重体系,里面用木料搭墙分层。一般为三层,山墙承大梁,屋面为青石片叠压铺成,呈两面坡。房屋底层为畜圈和柴草房。第二层为人居空间,横梁多伸出墙外一部分,供搭建走廊,伸出墙外的横梁有的有撑柱落地,有的没有,也有吊脚楼样式。第三层一般是在横梁上铺垫细竹竿和木板来分隔,主要用于存放玉米等粮食、部分生产工具及其他杂物。根据当地风俗,一般女性不能上三层阁楼。从一层到二层多外置楼梯,采用木楼梯或石砌台阶。从二层到三层则多在室内设独木梯,楼梯级数一般为单数,7级或9级。建筑构件以及开间、进深等尺寸多以2、6、8等吉祥偶数作为尾数。
 二层中间为堂屋,一般在堂屋进门左侧中间设置火塘,火塘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火塘左侧板壁一方柱子处为正位,即上把位,为长辈(一般为男性)坐的位置,上把位右手方,即入口门一方,为一般人及客人位置。对面为妇女位置。上把位对面为小孩及家庭其他成员的位置。大梁安装朝向均有讲究,一般树梢要指向上把位方向,并朝着流水上游的方向,象征祖先从水的源头方向来。而对于堂屋左右两侧卧室,上把位卧室一般为长辈及老年人居住。对面即右侧卧室为年轻人居住,或作客房,这或许跟上面的说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修建一幢居宅一百费时较长,备料(木料、石料)要几个月至一年多,乃至两三年。备好料后,就请亲戚和村民来帮忙,把料运到建房地址。料背回来了,就可以修建房屋了。在建房之前,要请喇嘛看动土的日子和时辰。喇嘛用算日子书根据主人全家人的生辰八字一起推算出一个吉日即可。在吉日当天,当东方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堡子,修房的人们就可以开始动土了。
 
非物质文化
  木耳堡子是木雅原生态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除了独特的居住建筑,木雅藏族人民还延续着他们最传统的风俗和生活方式。如:民俗祭祀: “烧赙纸”——木耳堡子木涅藏人以农历十一月即冬月为年终。过年在冬月初一至初五,具体日子为四年一轮。同时也是木涅藏人集中举行祭祖敬神等祭祀活动的日期。一般要有三天的节日活动。“放羊子”——“放羊子”是木耳堡子最传统、最具特色的祭祖方式。就是以羊子为祠礼祭祀祖先。敬山王——木耳堡子的木涅藏人有许愿还愿、用鸡敬山神的传统习俗,当地称敬山神为“敬山王”或称“放山鸡”。喇嘛会——喇嘛会是由“sujo wu”(喇嘛)参与和主持的、于村民互动的一种民俗活动。由于这种活动由“su jo wu”即俗称喇嘛为核心,而且都围绕经堂展开,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宗教活动,其实与纯粹的宗教活动有所区别。在木耳堡子,喇嘛会与民间信仰、礼仪、节庆等民俗活动紧密相连。
 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他们还保留着传统的刺绣和腰机织坊工艺,特别是收集野蜂采蜜更是当地居民一直运用的生产技巧,这些都是当地居民的文化财富。

保护与发展


  木耳堡子交通条件较差,原均由小路通往山脚,约为1小时脚程,交通的不便也使堡子传统的文化保留了下来。近几年堡子开通了至山脚的机耕道,堡子的建筑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开始逐步受到外界的影响。有效的保护成为了我们一个重要的课题。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三批总数已达到2555,木耳堡子也有幸成为2013年的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列。然而,保护传统村落中,我们陷入了一个思考:保护与发展,孰轻孰重,我们该如何权衡?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见证的村落既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又是广大农民的居住现实。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文明、经济与历史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在当代村落发展中显得越来越明显。保护,是对统村落风貌、风俗、风物的保护,这势必形成,居民需要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居住环境,然而,先进的生活方式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才是农民的追求和目标。提高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以人为本,也是发展农村建设的根本。我们需要调节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使两者互相促进,为农民谋福利才是我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目标。


网站地图